遠處看古樹。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韓玉硯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以樹喻人,揭示了培養人才的重要性?;蛟S,當年管仲是在仰望某棵參天大樹時發出的這句感慨。
在竹溪縣向壩鄉向壩鄉中心學校校園內,兩棵相互依偎、樹齡超過360年的櫟樹,陪伴師生走過一個個春夏秋冬,見證一代代莘莘學子走向更高學府,印證著先賢的箴言……
兩棵古櫟樹見證歷史
古樹相互依偎。
從地圖上看,向壩位于陜西鎮坪、重慶巫溪、湖北神農架三面包圍之中。作為“省級生態鄉”,這里植被茂密,是名副其實的動植物基因庫。從竹溪縣城前往向壩的路上,滿眼都是郁郁蔥蔥讓人心醉的綠。
穿過熙熙攘攘的集鎮,跨過向壩河,車繞到河道拐彎處一處高地——云盤凸。相傳,這里是很久以前山體垮塌堆成,因陰雨過后云霧繚繞而得名。向壩鄉中心學校就位于云盤凸上。
校園內有兩棵參天大樹,高度超出了四層教學樓,繁茂的枝葉伸到圍墻外,猶如一把翠綠的巨傘。兩棵古樹間距約5米,獨享一處占地一百多平方米的臺基。
兩棵櫟樹粗壯的樹干需要兩三個成年人才能合抱,樹皮呈魚鱗狀,裂紋縱橫交錯,裸露的根似鋼筋鐵骨。
記者見到,三三兩兩的學生在樹下讀書,還有學生在樹下做游戲,到處鳥語花香,生機勃勃。
向壩鄉中心學校始建于1957年,而林業部門2010年懸掛的名牌顯示,兩棵古樹當時樹齡超過350年。古樹見證了向壩鄉的發展,也見證了該校從云盤凸小學、向壩中學(高中)到向壩鄉中心學校(獨立初中)的歷史變遷。
保護古樹不遺余力
樹下讀書。
對于該校師生來說,這兩棵古櫟樹見證著學校悠久的歷史,以百年不變的繁茂庇護著莘莘學子。
該校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師頗有感慨:“我在這里工作了近20年。從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天,這兩棵古樹就一直在這里,春去秋來,它們早已成為我們之中不可或缺的成員。”
幾十年來,向壩鄉中心學校走出了三亞鳳凰島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憲云、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金林、作家喬星明等杰出的校友。其中,曾憲云還在該校任教多年,離鄉創業成功的他情系家鄉、不忘桑梓,多次向家鄉捐資助學,激勵更多學子努力奮進、報效祖國。
“古樹名木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有歷史、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寶貴價值,理應得到更全面細致的保護。”學校負責人尤蛟說,兩棵古櫟樹已成為校園里的標志性景觀。每年畢業季,畢業生們都會和古樹留影。近年來,校園環境大為改善,古樹也迎來蒼勁勃發的新時期。
為保護這兩棵古樹免受自然老化的影響,學校安排后勤管理人員負責給古樹澆水、施肥、輸營養液。2016年春,向壩鄉政府特意請竹溪縣林業局古樹保護專家制訂了古樹保護方案。
櫟樹有著深厚文化底蘊
櫟樹果實的下方,生有一個碗狀的殼,其形狀與鼓相似;古時“樂”字原指聲音之統稱,篆書“樂”字形如木架之上端放著鼓,櫟樹由此而得名。因其剝去果實之后余下的空殼,像是盛放糧食所用的斗,所以稱此殼為“斗”,古稱“象斗”,后來訛傳為“橡斗”。于是,櫟樹的果實自漢朝之后,常被稱為“橡實”或“橡子”。明清時期,櫟樹被籠統地稱為“橡樹”。
櫟樹歷史悠久,早在先秦以前,人們把櫟樹視為圣樹。舉行祭祀活動時,人們會在櫟樹下載歌載舞,因此櫟樹就成為音樂的象征,所以在一些古代文獻中,櫟樹的“櫟”與音樂的“樂”都是同一個字——“櫟”。
櫟樹的果實被稱為櫟子、橡子,富含淀粉、油脂、維生素等。櫟子雖然生食口感苦澀,也難以消化,但經過深加工后就成為美味的食品。
人們食用櫟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農耕文明誕生前。當時的人們不懂得種植莊稼和飼養家畜,主要靠采食天然生成的植物果實或根莖為生。
《莊子》記載上古之民“晝拾橡栗,暮棲木上”,這里的橡栗就是櫟子。
采食櫟子不但能夠充饑,而且有益于脾胃。然而,由于大部分櫟子味道微苦,人們只在饑荒時期才食用櫟子充饑。
安史之亂時杜甫逃難,一家老小在山中撿橡子為生,杜甫寫詩抒發極其苦悶的心情:“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此外,櫟仁富含油脂,櫟油似橄欖油,被認為是一種具有高度開發利用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