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火中僥幸保存下來的真武大帝銅像,幾經輾轉最終回歸十堰,現藏于市博物館。
編者按: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對于廣大市民來說,博物館如同一本立體鮮活的歷史教科書,穿梭其中,就如同走進時空隧道,得以窺見人類歷史的流徙變遷。
在十堰,源遠流長的歷史、異彩紛呈的文化積淀不僅促成了七大公立博物館的建設,還誕生了諸多民間博物館,如均州城鄖陽府城磚瓦博物館、竹溪縣紅色記憶博物館、汽車模型博物館、鄖陽培長報紙博物館、鄖西農耕文化博物館等。
今天,十堰晚報推出國際博物館日系列報道,帶大家一起“感受這些博物館的力量”,觀賞那些彌足珍貴的文物藏品,了解文物背后關于十堰的滄海桑田,從而幫助我們更加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周侖
博物館是歷史的載體,館藏的文物更是千百年來文化傳承的縮影。據了解,我市共有7座公立博物館,分別為十堰市博物館、丹江口博物館、鄖陽博物館、房縣博物館、竹山博物館、武當博物館、鄖西博物館。七大博物館各有千秋,館藏文物也有不少奧秘。今天正值“國際博物館日”,記者整理了一份十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清單,幫助市民更好地了解十堰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石疙瘩”竟是恐龍蛋化石
鄖陽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聞名世界,市博物館收藏了部分恐龍蛋化石。
聞名世界的鄖陽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是迄今種類最多、分布最集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恐龍蛋化石群落。一批來自青龍山的恐龍蛋化石便藏身于市博物館。說起這批鎮館之寶的發現過程,博物館工作人員如數家珍。
1994年,一伙來自河南的橘商來到鄖陽區柳陂鎮青龍山做生意。當天道路泥濘,橘商們請附近村民搬石頭墊路,幫助車輛通行。這一搬不要緊,橘商們仔細對著石頭看了半天,然后將橘子推到一旁,把這些“石疙瘩”小心翼翼地搬上了車。
過了幾天,這些橘商又回到這里,以一塊“石疙瘩”幾角錢的價格,讓村民幫他們搜集。要知道在1994年,幾角錢對于村民來說能買不少生活用品。
一時間,“石疙瘩”換錢的消息傳遍柳陂鎮,當地立即請專業人士前來鑒定,得知這些“石疙瘩”竟然是恐龍蛋化石。最后,河南商人自然沒能帶走這些化石。
1997年7月,專家又在距離青龍山70公里的梅鋪鎮發現了227包恐龍骨骼化石。“龍蛋共存”被評為當年轟動國內外的重大考古發現。
這些珍貴的恐龍蛋化石詮釋著地球的歷史與記憶,它不僅是地球演化歷史的見證,也是自然法則的見證。
幾經輾轉,六尊神像如愿“歸家”
600多年前,明成祖朱棣下令大修武當,30萬工匠從各地趕來,修建了氣勢宏大、雄偉壯觀的古建筑群。同武當山古建筑一起誕生的還有大量文物。如今時過境遷,由于歷史原因,不少文物流失出市,令人惋惜?,F存于市博物館的六尊青銅像便是流失文物。好在幾經輾轉,它們最終回到家鄉。
1938年,駐扎武當山的國民黨一兵團轉移四川時,將武當山周政庵、遇真宮、元和觀、太子坡等宮觀里的千件銅像拆下,用馬車運到陜西漢中,欲走漢江水路運往重慶制造兵器。其間,大部分銅像被運往重慶后冶煉,鑄造成了槍支。最后一批銅像抵達漢中時,暴雨突降,漢江猛漲,無法渡江。為方便運輸,部隊決定就地冶煉。由于這些銅像的鑄造年代不同,純度不一,熔點也不一樣,當神像被投入烈火之中冶煉時,其中一個煉爐發生爆裂。
一直喬裝打扮成馬車夫,跟隨車隊的兩名伺機搶救神像的武當道士趁機游說官兵,說煉爐爆炸是“祖師爺顯靈”。官兵半信半疑,決定不再冶煉,一批珍貴神像因此幸免于難。兩名道士連忙準備將神像運回武當山。當船行至安康時,武當神像被搬進了安康民眾教育館保存,從此這些銅像就滯留在安康。
落葉總要歸根。2006年,因建館需要,十堰市政府向安康市政府提出了想收回神像的想法。經過安康市政府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同意將安康存放的武當山道教銅像文物送回十堰。
2007年6月,六尊武當山銅鑄鎏金銅像移交給十堰,不少市民激動地說:“銅像回歸十堰,體現了文物的原真性和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
張三豐銅鑄鎏金組像來自600年前的京城
張三豐銅鑄鎏金組像,造型端莊肅穆,服飾線條流暢,可見六百多年前的工匠技藝高超。
在武當博物館的二樓展廳內,張三豐銅鑄鎏金組像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張三豐組像包括一尊張三豐坐像和兩尊分居左右的侍童立像,其中張三豐坐像通高145厘米,兩位侍童通高150厘米,三者總重3.5噸。三尊銅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組像中,張三豐及兩位侍童的面部表情均呈現出圓潤祥和之態,搭配協調自然。
據介紹,張三豐組像的鑄造工藝非常繁瑣,要經歷畫圖、鑄模、澆筑、打磨、鎏金等諸多流程。數百年前,這樣的工藝在武當山地區基本上不可能存在。因此,這組造像是600多年前在當時的京城(現北京)制作好后,再運到武當山的。
在沒有現代化運輸工具及起重設備的明朝,如何將這樣沉重的造像從千里之外的北京運送到武當山?至今不得而知,但當時明朝皇帝對武當山的尊崇,從這一點不難看出。
據介紹,張三豐組像全身做了鎏金工藝處理,原始模樣應是通身金黃。但在數百年后的今天,無論是張三豐的坐像,還是兩位侍童的立像,都已經失去原有的金色。原來,在數百年的時間里,這組組像周身的金粉已大面積脫落。“有些可能是被人為刮掉了,還有一部分應該是在后期的供奉過程中,經歷一遍遍擦拭后導致金粉脫落。”武當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仔細查看這組組像,不難看出上面有些許刮痕。
木制圣旨牌刻錄明成祖旨意
木制圣旨牌刻有600多年前明成祖下旨頒布的道士戒律,并破格使用了龍紋、團云紋飾。
我國將文物藏品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二、三級。具有特別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代表性文物為一級文物;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二級文物;具有比較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三級文物。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為一般文物。在武當博物館內就存放著國家一級文物——一塊漆木雕金圣旨牌。
這塊漆木雕金圣旨牌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根據圣旨牌上的落款日期,判斷它出自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在文物專家和歷史學者眼中,它身上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十分珍貴。據了解,這塊漆木雕金圣旨牌原存于武當山五龍宮中。不知什么原因,這塊被供奉在宮觀之中的皇家圣旨牌流落到了民間。
上世紀八十年代,武當山一位文管干部到五龍宮進行文物調查。他在五龍宮附近一戶農戶家中,無意間發現了一塊紅漆木牌。擦去木牌上的灰塵,“圣旨”兩個字讓這位文管干部欣喜不已。后經仔細辨認,木牌上的字跡確定了它的價值。
這道圣旨牌通高129.5厘米,寬113.2厘米,底版的材質為百年以上樹齡的銀杏木,邊框為杉木。圣旨牌朱紅底金字,頂部呈半弧形,中部楷書陰刻明成祖禁令,邊框四周刻有九條行龍,背面邊框上則裝飾有四合如意云紋圖案。據已故文物專家朱家溍教授考證,制作這塊圣旨牌需經83道工序,制作工藝非??季?,為武當山文物珍品。
據介紹,圣旨牌上的這道圣旨是明永樂年間頒布給道眾的,內容明確了道人觸犯清規戒律后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罰。雖然經歷數百年,圣旨牌上的圖案已經有些模糊,但內容仍可辨認。其中“輕則即時譴責,逐出下山,重則具奏來聞,治以重罪”字樣,足以說明這道圣旨的主要內容是當時皇家要求武當山道眾遵守清規戒律。圣旨上的落款日期清晰可辨,“永樂十一年十月十八日”的字樣遒勁有力。
據記載,武當山管理者在明清時期最高品階為正六品,按理說還達不到使用龍紋、云紋標識圣旨的標準,但明成祖在頒給武當山普通道眾的這道圣旨上卻使用了龍紋、團云紋飾。由此可見,明成祖對武當山表示了極大尊重。
唐三彩龍首杯體現墓主人的皇家身份
李泰家族墓出土的唐三彩龍首杯體現了墓主人高貴的皇家身份。
李泰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因與皇太子李承乾爭奪皇位的繼承權而被貶往均州鄖鄉縣(今鄖陽區),于公元652年死于鄖鄉縣并葬在當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李泰家族墓中出土了唐三彩龍首杯等多件精美文物。如今,這些文物珍藏在鄖陽博物館的展廳里。
鄖陽區城東500米處,有一座馬檀山,如今為鄖陽區城關鎮菜園社區的轄地。唐濮王李泰家族墓就安葬于此。
如果不是因為丹江口水庫的修建,或許唐濮王李泰及其家人的墓地至今還被埋藏于地下。1973年,原鄖縣磚瓦廠因為丹江口水庫修建面臨被淹而選擇遷建,在磚瓦廠遷建取土的過程中,施工隊伍意外挖出一個地洞。消息傳出,地方文化局派人勘查,發現這里居然是一片唐墓群。
經過長期發掘,最終在這些墓葬中,工作人員發掘了雕刻精美的墓志銘、武士俑,還有金、銀、銅、瓷器、玉璧、珍珠及部分殘缺的壁畫。此外,還出土了陶器、瓷器、器皿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泰次子李徽的陪葬品中,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幾件具有皇家身份的陪葬品,其中最為出眾的便是三彩龍首杯。其色彩絢麗、造型精美,成為皇家用品的不二之選。
唐三彩龍首杯屬國家一級文物,高7厘米、長10.7厘米、徑長7厘米。杯筒形,侈口,前端上翹,直腹,平底。杯一側下腹部浮雕龍首,龍首雙目圓睜,須飛揚,作張口吐水狀,水柱上卷呈杯柄,與杯口相連,龍身上卷成杯身,龍身布滿鱗紋。杯底安三個乳釘狀足。
李泰一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當時統治集團內部權力之爭的悲劇性和殘酷性。李泰家族墓的發掘也為研究唐代血緣關系、家族關系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
在國際博物館日,回望祖先們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堅守的風骨,更能讓我們認識曾在十堰這片大地上所發生的滄桑之變。千年煙云,我們應該銘記歷史、了解歷史、讀懂歷史。